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叁鑫策略,10月24日,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。

目前,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,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、联合测试等工作,计划近日择机实施发射。
【新闻多一点】转运背后的航天工匠
“转运开始!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,转运指挥高仁超的口令声打破戈壁的静谧。
10月24日上午,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大门缓缓开启,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在活动发射平台的托举下,即将开始1.5公里外发射塔架的征程。
眼前的这个“大力士”,重800吨,就是活动发射平台。它托举着一艘艘神舟飞船、一枚枚长征火箭奔赴苍穹。对于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转运指挥高仁超来说,这个陪伴了他21年的钢铁巨物,早已不是冰冷的设备,而是并肩作战的伙伴,在大漠风沙里,刻下了许多关于信任与默契的印记。
随着平台开始启动,高仁超站在转运车旁,目光在火箭和平台之间来回切换。“减速4米前行......”眼前的钢铁巨物沿着钢轨缓缓移动叁鑫策略,每一步都铿锵有力。
从2004年第一次给平台做检修,到如今站在转运指挥位置上统筹全局。21年里,他的手掌丈量过平台每一寸钢铁,液压阀开合时的细微卡顿、钢轨衔接处的毫米级缝隙、电机运转时的震动频率,都深深印刻在他脑海里。
此次任务检修运行过程中,高仁超像往常一样来到电机安装位置。他关掉照明,用掌心贴着电机外壳感受振动,这是他21年摸索出的“土办法”,却十分有效。突然,掌心传来一阵异常的振动。“停!这里有问题。”高仁超立刻叫停设备运行。检测发现,电机的同轴度已接近临界值,若不及时调整,设备运行时将会对轴承造成磨损,随时可能发生故障。随后,高仁超对设备进行调整,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,电机运转的振动终于恢复到他熟悉的“节奏”,这时他才靠在墙上松了一口气。

随着任务临近,天气愈发寒冷,最低气温接近零度,平台运行面临着极大的环境考验。转运当天,高仁超比任务时间提前了1小时到岗,召开转运前的班前会,部署各项准备工作,对着发射台进行全面检查,确保转运工作顺利进行。
“最高运行速度、运行距离......”电源驱动车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。“现在屏幕上实时显示转场距离进度条、运行速度、运行距离等等,所有信息一目了然。”高仁超说。此外,根据本次任务特点,他还提出将常规模缩套测力传感器电缆插头进行了优化改进,消除因常规模缩套测力传感器电缆插头过长,导致工作中与操作手产生干涉的隐患,极大提高整体工作质效。

转运轨道,是高仁超和“伙伴”最熟悉的战场。21年里,他踩着钢轨的缝隙走过无数遍,轨道在冬季会因热胀冷缩出现1毫米偏差,哪处位置需要在风沙天后重点关注等等,每一段钢轨的节奏他都了然于胸。
11时08分,当活动发射平台稳稳停靠在发射塔架下,船箭组合体精准定位载人航天发射场。现场响起欢呼声时,高仁超默默退到一旁,绕着平台开始了巡检,他蹲下身检查电动机、地角螺栓的运行状态,用抹布擦掉钢轨上的沙粒,这些工作他干了21年。
巡检到平台尾部,高仁超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笔记本,从2004年到2025年,上面详细的记录着21年的任务细节、设备状态。翻到最新一页,他记下:“10月24日,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任务圆满成功,设备运行参数正常。”

秋风萧瑟,高仁超站在发射台控制间门口,看着眼前的船箭组合体,感慨万千。21年里,这个800吨的“伙伴”托举着十余艘神舟飞船升空,而自己的手掌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。高仁超轻轻拍了拍平台的外壳,钢铁巨物巍然矗立,坚定地站在这个陪伴了它21年的老战友身旁。
在大漠深处,火箭升空的轰鸣声会消散,任务成功的欢呼会远去,但高仁超和他的伙伴之间,那些藏在掌心温度里、钢轨节奏中的坚守和执着,会永远留在这片见证中国航天梦想的土地上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章文 通讯员 江佳丽)叁鑫策略
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